综合开发上水平 强基固本促增收
我县自1989年被列为湘南农业开发试点县以来,为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,大力实施“农业稳县”战略,实行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综合治理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增强农业发展后劲,增加农民收入。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绩斐然,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,群众反响良好。
一:以凝聚开发合力为着力点,切实加强领导
20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,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,从领导力量、人力物力上给予保障,形成领导重视、部门协作、群众拥护的农业综合开发合力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,县长任组长,每年都要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,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现场办公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,各成员单位及项目区乡镇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密切配合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部门互动的良好局面,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。
二:以增强发展后劲为着力点,夯实基础设施
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,新田境内山水田林路的完整性、系统性、丰厚性先天不足,自然条件差,基础设施薄弱,自然灾害频发。为此,我们采取“三结合”的方式,增加投入,加快建设,切实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,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,增强农业发展后劲。20年来,共投入各类资金11875.01万元,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74.69万元,自筹资金2726.82万元,银行贷款1894.7万元,通过做大开发资金“蛋糕”,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瓶颈制约。突出重点和连片开发相结合,紧紧抓住水利设施治理这一关键点,突出水库及配套渠道的治理,并以此为节点,发挥辐射带动效应,以点带面。这些年来,我们对肥源水库、金陵水库支渠进行了完善配套,对杨家洞水库、立新水库等小型水库进行了防渗堵漏和干支渠的整修和硬化,新建、扩建拦河坝747处,开挖整修各类灌排渠道981.47公里,新增有效水量1470万方,新增灌溉面积10.57万亩,改善灌溉面积15.27万亩,改善除涝面积4万亩。现已建成的项目区已基本建成为“田成方、路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,为调整生产结构、发展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。在综合治理方面,坚持科学规划,实行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综合治理。累计修建机耕道129.87公里,配套桥涵闸渡槽892处,增加农机具201台(套),发展经济林2万亩,做到了“开发一片,成功一片,见效一片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土地治理项目区年新增粮食万公斤,年新增农业产值8757万元,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总额5844万元。产业化项目则以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。如省级龙头企业鑫隆食品有限公司争取到养殖及加工项目,2005—2007年三年间财政扶持资金达825万元。现该企业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,带动农户1.2万户,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共实现农业增加值近2.8亿元,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46元,其中来自农产品加工业为420元。
三:以规范开发行为为着力点,建立健全制度
完善规章制度是规范开发行为,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长效机制的关键点。近几年来,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全部实现了公开招标。在项目实施之初,由纪检、财政、审计、发改委、招标办、开发办组成招标小组,本着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,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招标程序进行操作,杜绝了关系工程,规范了项目实施,从源头上为项目管理的高质量、高水平提供了保障。并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,对项目名称、实施地点、建设内容、资金额度、完成时限等进行公示,广泛接受群众监督。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理制,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、专户储存、专帐核算,严格财务会计管理,保证资金专款专用,保证了项目建设需要。
四:以提高工程效益为着力点,严格项目管理
工程效益的高低是检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标准。我们通过抓选项立项、规划论证、精细管理、规模开发和建管并重,切实加强项目管理,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。同时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,建立健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统筹规划,选准选好当年开发项目,做到开发一个项目、带动一项产业、致富一方群众。严把“开工”关、“材料”关、“工序关”和“验收”关,实行专业化设计、规范化采购、标准化施工、全程化监理,确保工程质量。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,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,加大规模开发力度,使项目区真正成为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示范区。如莲花乡项目区是我县蔬菜主产区,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后,农田交通及灌溉条件更为便利,蔬菜种植规模有了较大扩张,当年增加蔬菜种植面积近600亩,全部种植日本栗瓜,每亩收入3000—4000元,其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面积的1—2倍,由于比较效益较高,很快在项目区邻近村得到发展,形成“多村一品”的规模化生产基地,迅速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,促进了农民增收。